当前位置:

首页 > 行业资讯 > 详情

【时评】医保支付改革为中医药价值“正名”

发布时间:2025-10-28 浏览次数:14次


近日,国家医保局与国家中医药局联合启动中医优势病种按病种付费试点,将遴选15个左右省份或地级市探索“按病种打包付费”模式。此举措意味着医保政策对中医药“疗效导向”的回归,可谓又一次助推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政策红利,为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健康中国建设中的作用奠定基础。


长期以来,中医“辨证施治”的个性化诊疗特点,与基于西医标准化治疗的医保支付体系存在天然适配难题。过去医保对中医的付费方式,多是“按项目计价”,如扎一次针灸算一次钱、开一服中药算一服钱,这种模式不仅让患者对诊疗总费用“心里没底”,中医的辨证选穴、一人一方等技术价值,也被零散的项目费稀释而无法体现,导致医院没有动力推广中医药。广西柳州曾有这样的案例:一位患者因桡骨骨折选择中医正骨治疗,无需开刀手术,不仅创伤小、恢复快,总费用还比西医手术低近40%,但由于医保对中医正骨的支付标准远低于西医手术,接诊的中医医院反而收益不足。这种“优效低价却吃亏”的现象并非个例,不少医疗机构因此对推广中医诊疗犹豫不前,使得“简便验廉”的中医药,难以发挥优势广泛服务于民。


此次试点跳出了“按项目计价”的框架,以“治好一个病种”为核心制定医保付费标准,本质是让医保支付与中医临床价值直接挂钩。无论是外科类疾病如锁骨骨折,还是内科慢性病如慢性胃炎,只要中医诊疗能达到与西医相当的疗效,就能获得对应的医保支付认可。改革后,同样的病症相较以往有了截然不同的结局,同样是桡骨远端骨折,在安徽省黄山市歙县中医院,因为该院将其作为以中医药治疗为主的中医优势病种纳入医保“按疗效价值付费”改革范围,医院更有了干好中医的动力,也实现了患者负担减轻、医院收入增加、医保基金节省、中医事业发展的“四方共赢”局面。


此次医保制度改革的关键意义,在于从制度层面正式承认中医诊疗的独特价值,让“能不能治好病”成为医保付费的核心依据,而非“用了多少项目、开了多少药材”。对患者而言,这意味着能更安心、更实惠地享受中医药特色服务;对中医机构而言,这更是明确了“凭疗效就能谋发展”的方向,更愿意投入资源提升诊疗能力、推广适宜技术,努力让中医药成为患者就医的“主流”选择。


医保支付是健康领域的“指挥棒”,此次试点改革让这根“指挥棒”终于精准指向中医药的优势所在。当中医的价值被制度认可,当“疗效优先”成为医保付费的核心逻辑,中医药不仅能为百姓提供更多元的健康选择,更能为健康中国建设注入独特活力。随着试点经验的逐步推广,期待中医药能在医保政策的护航下,释放出更大的民生价值。